跳到主要內容區

【活動紀錄】 甘之如飴,樂在其中。

        By 【Job好找】編輯群 | 2019-11-30

 甘之如飴,樂在其中。

甘樂文創社會企業參訪紀錄

 

111

 

(文/施映杉 第三屆職涯大使)

跨越三峽河(溪)的長福橋,寬闊流動的水,攤販小吃、涼亭談笑下棋的人們、

當地畫家李梅樹主導改建的「清水祖師廟」,和北大特區對比是,小鎮老城區的悠閒安適。

下橋後,不遠處就來到了──甘樂文創。

 

磨石子矮牆內,百年古厝改建的基地,不僅是食堂,藝文體驗表演場所,

同時展示細膩、具有理念的文創商品。進門吸睛的「來碗三峽」,桌上擺著今日的「藍染」手作體驗工具。

 

歷史悠久的染布技術,在2600年前的春秋戰國就已經非常成熟。

 

《荀子‧勸學》中的「青出於藍」,指的就是藍染;天然染劑中只有藍是從綠色提煉出來。

大菁(植物),含有豐富藍定素,經氧化作用,從綠變藍。地名中的菁桐、菁山,表示當地生產非常多。

全盛時期擁有50-60間染坊的三峽,由於產業豐富興盛(煤礦、茶、竹筍、陶等),而不以「菁」為名。

三峽河也是藍染繁景的推手,從上游送下原料,完成後再經流水送至下游大稻埕銷售。

 

藍染過程並不繁瑣,只要創意及耐心。設計出想要的圖案(有教學),浸泡大菁染缸裡搓揉(天然氣味),

再拿出來展開氧化,重覆個幾次晾乾。純天然原料制作,事後的顏色保養也很重要。

 

體驗課程結束後,午餐的定食是甘樂文創對所行之事的實踐與堅持。

以花蓮羅山有機米培養米麴,等待熟成,製作出天然的釀酵食物,融合成一餐單純營養大地料理。

 

稍作休息後,一路帶著我們參訪的陳柏安,安導,開始簡報分享甘樂的創始與成果,

在地青年微革命,以食、創、遊、愛的方式,建立品牌,

舉辦主題活動,長期培育弱勢,及傳承工藝技術,達成社會共好的目標。

 

接著循著在地人的腳蹤,穿過大街小巷,認識沿途重要建築,還能停下購物。

最後來到合習聚落,由老醫院改建,做為工藝體驗(木工、金工、皮革等)、

良食(無農藥國產非基改大豆)及職能學苑的場域。

 

近十年城鄉改造的時光,剛開始的困難有工藝職人與居民的認同。

甘樂文創對三峽在地生活、文化、藝術和環境持續貢獻,群眾觀念改變,

也讓整個社區動了起來。一件好事不僅要靠社會企業、非營利組織、公益團體來付出,

更要靠每一位民眾微小的力量,讓力量越來越大,讓生活品質、整個社會國家好上加好。

瀏覽數: